跳转至

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

1 本书主要内容

  • 第一章“人性和因果关系的若干模型”讨论三方互惠决定论,是本书的理论框架。
  • 第二章“观察学习”和第三章“亲历学习”分别讨论了人格形成的两种方式——间接学习和通过自身结果得到的直接学习,并对亲历学习作出了和行为主义1根本不同的诠释。
  • 第四章“社会传播与创新”用观察学习解释了创新事物的社会传播过程,并特别强调现代通信技术对社会传播的影响。
  • 第五章“预测的知识和预谋”则从亲历学习引申,提出反应结果引起学习。解释了其物理基础和社会基础,并阐释了物理事件和社会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系统。
  • 第六章“诱因动机系统”、第七章“替代性动机系统”、第八章“自我调节机制”分别阐述了人类相对独立的三个动机系统,即外部结果所构成的直接动机、替代性结果所构成的间接动机以及个体自我生成的结果参与其中的自我调节机制。
  • 第九章“自我效能”讲述了这一在自我系统中极其重要的因素。
  • 第十章“认知调节因素”则从社会认知论的角度讨论了知识的表征、思维的本质以及言语发展等认知心理学家所关注的问题。

2 社会认知论的简单介绍

2.1 前提

  • 人类具有一个具有五种核心能力的自我系统——符号表征、预测、替代、自我调节和自我反省。自我系统在人类的适应和行为改变的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 人类的行为是自我系统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人类行为又影响了外界环境和自我信念。

  • 社会认知论的核心是主体能动观。

2.2 结论

  • 人是自我组织的、主动的、自我反省的和自我调节的,而不是仅由外界环境所塑造或又潜在内驱力所推动的反应机体。
  • 人类功能是主体因素、行为和环境三者动态相互作用的产物。
  • 在三方互惠的因果模型中,人不仅受到环境影响,同时改变了环境。

三方互惠决定论

相较于心理动力学和心理特质论的内因决定论和传统行为主义的外因决定论,社会认知论选择更加辩证和完善的三方互惠决定论

基本理论

该理论的因果模型认为,人的行为、认知等主体因素以及环境三者之间构成动态的交互决定关 系,其中任何两个因素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的强度和模式,都随着行为、个体、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三方相互影响

主体与其行为之间的相互决定意味着:

  • 个体的期待、信念、目标、意向、情绪等主体因素影响着他的行为方式
  • 行为的内部反馈和外部结果反过来又部分决定着他的思想信念和情感反应等

行为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决定意味着:

  • 环境状况作为行为的对象或现实条件决定着行为的方向和强度
  • 行为改变着环境以适应人的需要

主体和环境这一对相互决定的关系表明:

  • 个体的人格特征、认知机能等是环境作用的产物
  • 环境的存在及其作用并不是绝对的,而是潜在的,并取决于主体的认知把握。

理解

三方互惠决定论包含着对人性的理解。

  • 人一方面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如机遇的人生意义取决于个体的把握
  • 人需要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而不是完全自由的,如没学过驾驶飞机的人不可能随意操控飞机

因此三方互惠决定论强调人的一系列基本能力,如符号化能力、预见能力、替代能力、自我调节能力、自我反省能力等等。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社会认知论的人类自我系统中的替代学习能力。观察学习主要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其中观察者将其示范模型的行为结构和环境事件的信息转为符号表征,作为观察者以后表现这种行为的内部指导。

观察学习可以分为四个子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生产过程、动机过程。

注意过程

注意过程,指观察者将其心理资源如感觉通道、知觉活动、认知加工等贯通于示范事件的过程,它决定着个体从大量示范事件中选择什么作为观察对象,以及从观察对象处得到什么信息。

影响因素

观察榜样的细致程度是决定示范事件学习的关键因素。

同时,榜样本身的特征也对观察者的注意过程有所影响。

观察者严重的榜样和自己的相似性影响着观察者对榜样的认同,这继而影响了他们对示范事件的注意的倾向性。

保持过程

如果说注意过程之后没有发生保持过程,那么之前的注意过程毫无意义。

保持过程,是观察者将在观察过程中获得的有关示范行为的信息转换成表象的符号表征存储与记忆之中以备后续使用的过程,以人类五个基本能力中的符号表征能力为基础。

其中,认知演练(cognitive rehearsal)起着重要的作用。认知演练是指人对特定的活动、任务进行心里排练,想象自己成功完成了任务。

生产过程

观察学习的第三步是,观察者必须生成示范行为,即观察者在外显行为水平上实现示范行为的符号表征。

动机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观察者不但要具备复制被观察能力的技能,动机也是必不可少的。

动机过程,涉及行为反应的获得与表现的区分,是指观察者在某种诱因驱动下表现从前三个过程中所获得的行为方式。

操练被示范的行为可以通过促进观察学习;而观察者想象自己能成功复制被示范的动作,这也有利他们的观察学习。

亲历学习

在社会认知论看来,观察学习是人们形成思想和行动的一种途径,但该理论并没有否认通过直接经验得到的学习。这种通过反应结果而获得的学习称为亲历学习

与传统行为主义不同的是,社会认知论强调认知等主体因素在亲历学习中的作用,反应结果之所以能够引起学习,取决于人们对反应结果的功能价值的认识,而传统行为主义否认认知因素的存在,认为反应结果对行为的塑造是一个自动作用的过程。

反应结果对反应主体具有信息价值

由反应结果引起的学习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双向作用过程:个体从反应结果中得出关于结果和反应之间的关系的认知,由这一认知所指导的反应和结果又有选择性地加强或否认着这一认识,从而不断改善和提高着个体的行为技能。

亲历学习也可以看为观察学习的一个特例,只是观察对象从他人的行为换成了自己的行为结构和环境事件的信息。而且在这种学习方式中,个体学到的是有关行为的抽象规则,而不是具体的反应方式。

反应结果对反应主体还有动机的功能

个体在行动前,会预期行为的未来结果,这种预期若通过符号形式表征与个体当前的认知表象中,就可以转化为当前行为的动机。


  1. 行为主义:行为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反应,而这些反应可以通过正向或负向的强化或惩罚来加强或削弱。 


最后更新: 2023年12月6日 15:23:00
创建日期: 2023年11月29日 10:46:54